攝影文章
       

 

澎湖逍遙巡旅

 

 

沈啟源

台北攝影 #536期

澎湖逍遙巡旅

   撰文·攝影◎沈啟源

 

 澎湖海島,位於台灣約24海浬的西方海面,全島面積約127平方公里,原為一塊大規模的玄武岩方山。千萬年前在火山爆發與地殼激烈運動下,由海底火山岩漿和熔岩溢流後,經過冷卻凝固而成為火成岩熔岩質的玄武岩陸塊。數百萬年來,經過長期的季風風化與海水侵蝕作用,促使基盤沈降,地床逐漸降低,形成大小不一的島嶼及高低不同的高度。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南方的大貓嶼是海拔最高之處,高度為79公尺,馬公市52公尺,目斗嶼只剩14公尺,北方的大磽礁在滿潮時,陸地會逐漸沈入海中,一般而言,平均高度只有30公尺而已。

    在地質地形上,形成頂部平坦的台地,成為廣闊無垠的大片草原,四周是陡峭的崖壁,聚集垂直的黑色或墨綠石柱。海岸線長達320公里,曲折多彎十分狹長,因受海浪沖擊的影響,產生海岬、海灣、海溝、平台、斷崖、岩柱、洞穴、蜂窩岩和各種奇特殊造形的岩塊:大獅、龍埕、望夫石、小台灣石、呂仙公腳印石等,並有許多廣大的珊瑚礁、沙灘、礫灘等錯綜複雜的海岸景象。尤其是各式各樣雄偉碩大的柱狀玄武岩,展現與眾不同的節理紋路,有筆直、傾斜、扇狀等參差錯落的石林景物,呈現玄武岩柱的獨特之美,不禁令人讚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有「海上小桂林」美名。

    澎湖群島,總共由64個(實際有100個)離散的島嶼所組成,最北是目斗嶼,最南端是七美嶼,極東方是查某嶼,極西邊是花嶼,北回歸線正好從中部的虎井嶼通過。 群島本身如星羅棋佈的位居台灣海峽中間,宛若一串散落在泱泱碧海中的海上珍珠,閃爍者迷人的光采,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尤其在夏季時,因有碧藍澄靜的海水、萬里晴空的白雲、豐富多樣的海洋生態、潔白柔細的貝殼沙岸、連綿無盡的海灘、紋理嶙峋的柱狀石、翠綠豔麗的花草、淵源流長的古蹟、刻苦耐勞的人民和媽祖巡海遶境廟會慶典,孕育著絕佳的自然生態與人文風采等特殊景觀,構成獨特的觀光資源,成為夏日來此地蜜月度假、逐浪戲水、釣魚浮潛、生態觀察、史蹟考察的熱門旅遊地點,是國人嚮往的極佳觀光勝地。據內政部觀光局估計,每年約有50萬人次的遊客造訪澎湖,其中有70%人潮集中在夏季,是最具魅力的海島遊憩去處,而有「台灣夏威夷」美稱。

    譬如,在吉貝嶼的海上遊樂活動,乘著拖曳傘被快艇拉飛至空中,享受翱翔天際的快感,或是駕駛水上摩托車、坐在香蕉船或飛船上,奔馳於海面上,或在沙灘上開著越野車,享受無約束的自在,或帶著蛙鏡浮潛於海上,俯視海中景物,皆令人產生無限的愜意快感。如逢退潮時刻,還能踏浪前行到過嶼,觀賞潮間帶各種生物情形:例如在宏麗的珊瑚礁間游動的各種熱帶魚、螃蟹、文蛤、海螺、蝦類、貝殼等無脊椎動物生態。黃昏時刻,坐臥在綿延數千公尺長的沙嘴地形,由金黃色珊瑚屑所堆積而成的細膩平坦之貝殼沙灘上,傾聽海浪拍打岸邊的浪濤聲。夜晚在海灘上,泡茶、烤肉閒聊話家常的觀星賞月及遠方海面上的船燈點點,日出時,眺望朝霞滿天的萬千景象,散溢著無限的浪漫氣氛。

    澎湖列島的野鳥資源,十分可觀,大部份是遷移性侯鳥。根據澎湖縣野鳥學會的調查,目前總共有263種鳥類,是賞鳥者的絕佳據點。賞鳥的季節,以每年1- 4月春季最佳,其次是夏秋之季。台灣本島難得一見的鷗科類海鳥,則於6-7月間,群聚繁殖於貓嶼、雞善嶼、錠鉤嶼、姑婆嶼一帶,賞鳥時間則以滿潮前後一小時為主。因海鳥覓食時,會隨海水往岸邊靠近,較易觀察到野鳥的爭食神態。譬如,燕鷗在天際振翅飛翔尋找魚蝦及盤旋搶食的爭奪情況,皆能歷歷在目的輕易觀看,可使用高速快門的連拍技巧捕捉其高潮畫面。另外,珊瑚類生物,在龍門港、員貝嶼、鳥嶼、七美嶼,皆可在海水清澈見底的淺海中,以潛游方式觀看世界四大珊瑚產區之一的瑰麗粉紅色珊瑚和熱帶魚群穿梭礁岩間,悠遊自在。特別的是,在夜晚時分的望安島西南部沙灘上,觀賞只有千分之一存活率的世界級保育類之極稀有巨大型綠蠵龜(110公分長)五歲成熟期母龜,從深海中爬上陸地奮力產卵40-70粒的罕見生態現象,令人不虛之行。

    澎湖本島,舊稱澎海、澎瀛、亞瀛、平湖、島夷等名稱。據史書記載,澎湖的開發甚早,始於南宋時代,即有漢人居住於此。在元順帝(西元1281年)時期,在此島設立巡檢司,隸屬泉州府同安縣。明初,鄭和下南洋,即以澎湖為中繼補給站。明末,鄭成功治台年代,有許多金門、廈門的百姓大量遷居澎湖來此墾殖。清代早期移民,大都來自漳州、泉州的晉江、同安。因此,此地的民宅與街市建築,完全承襲古色古香的漳泉樣式,其中的牆壁,則以澎湖特有的硓古石興建。另外,因水源及風害等因素,其聚落是集村式的村莊型態。例如,農村位在南面坡地與低窪的背風處,漁村位在海灣、岬灣處,商業聚落則在市街上等三大類,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地形環境。澎湖因位居台灣海峽的咽喉位置,軍事戰略價值極高,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自清末起,1百多年來,歷經荷蘭、葡萄牙、法國、日本等殖民帝國的侵佔,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於民國34年(西元1945年)才回歸到台灣的懷抱。目前行政區域,分設為1市5鄉:馬公市、湖西、白沙、西嶼、望安、七美鄉。人口總共約有10萬人,目前除了:目斗、吉貝、員貝、鳥嶼、大倉、桶盤、虎井、將軍、東嶼坪、西嶼坪、東吉、花嶼、西嶼、湖西、白沙、七美、望安等26個小島有人居住外,其餘皆為無人島。

    七百多年來,澎湖各島產生許多的人文名勝古蹟:砲台、碉堡、城牆、城門、燈塔、古厝、書院、村落、石屋、老店、街道、巷弄、牌樓、牌坊、古匾、古聯、古井、石碑、石滬、石敢當、鎮風塔、美人塚、廟宇、祠堂、涼亭、步道、橋樑、老榕等風光景點,值得細細品味探索。譬如,西嶼鄉的二崁古厝聚落,為百年歷史的五落式宅第,有50棟民宅,其中有19棟古宅,1棟陳氏大宅,需要半日以上時光,漫步於村莊內,悠遊觀賞。另外,聯絡白沙與西嶼兩島之間的跨海大橋,全長5,541公尺,橋墩有74座,橋孔為68座,規模浩大,號稱東亞第一大橋。在此橋樑前面的通樑大榕樹,3百多年來,古榕枝繁葉茂,壯碩盤根錯結,共有91條氣根深入地下,綠蔭廣被,面積廣達660餘平方公尺,景相奇特,可尊稱為跨海大橋的保護神樹,不禁令人稱讚老榕樹的旺盛生命力,嘖嘖稱奇。

    澎湖縣四周的海域,深約僅15-25公尺。但因有巴士海峽黑潮,渤海暖流及大陸季風等三股寒暖流交匯的影響下,配合全部島嶼的天然港灣高達69處之多的有利條件下,使得此處的漁業發展得天獨厚,擁有豐富的漁類資源,種類繁多,上達713種之多。促使各種磯釣、海釣、船釣、養殖、近海、遠洋漁業等相關產業,非常興盛發達。因此,此地的居民大都以漁業為主。但是,在討海生活詭譎多變,收入不易穩定下,人民為求心靈的祈福寄託,在全島內建造2百多座神廟,以奉祀海上護佑神的「媽祖」為主祀神明。尤其是,馬公的天后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其神蹟非常顯赫,3百多年來,香火不斷。此古廟的建築,廟頂飛簷莊嚴華麗、殿宇富麗堂皇、藻井精雕細琢、瓜筒金碧輝煌、樑柱雄偉巍峨、燕尾剪黏巧奪天工,整個寺廟流露出濃郁的古樸之美、美不勝收。每年農曆三月20日∼21日的媽祖誕辰期間,由天后宮主辦的大型船隊巡海遶境46個港口的盛大祭典,場面浩蕩熱鬧,萬人鑽動,非常值得抽空前來參加此盛會。另外,廟埕旁的中央街,店家林立,是澎湖第一街,也是漢人在澎湖最早的聚落,古蹟遺跡佈滿街頭巷尾間,需要悠閒漫遊其中,細心品味。除此之外,每天清晨五點左右,在馬公港的第三碼頭漁市,來自各離島的漁船,將昨晚所捕獲的新鮮魚蝦類海產,直接運送到此漁市場卸貨、挑選、拍賣、吆喝、裝運等情況,產生人潮擁擠的車水馬龍之熱鬧氣氛非凡,也是此漁港的特色之一。

    澎湖雖然四面環海,但風強少雨,且風害、鹽害非常嚴重。夏季雨量佔80%,但每年平均降雨量,僅有951公釐,是台灣雨量最稀少的地方。在6-8月的夏季時,因西南季風吹襲下,氣侯酷熱,8月的最高溫度可達38度。在10月∼1月的冬季時,因東北季風每秒高達6-20公尺的強勁風速吹襲下,此種挾帶海水產生的火燒風所帶來的鹹雨,促使鹽分滲入土地下,讓土質成為偏鹼性的綜棕色土壤,使土地更貧瘠乾燥,草木易枯萎焦黃,難以生長。因此,澎湖素有「風島」之稱。因為紅土壤所含有機質的成分非常少,造成澎湖特有的植物生長環境,其中又以防風砂用途的林投樹、銀合歡、木麻黃、天人菊、馬鞍滕、瓊麻、仙人掌等最具代表性。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人菊,為菊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原產北美洲,於1910年引進台灣,花梗長而直立,高約20-60公分,具有短柔毛,葉長10公分,橢圓形狀,花徑約5公分,花瓣橘黃或紅色,花蕊粉黃。花色是黃色或桃紅色,中心顏色較深,具有耐乾旱的特性。每年6-8月之間,在澎湖本島、吉貝、望安、七美等有人居住的島嶼,金黃色的天人菊,不畏惡劣的地質環境和夏日驕陽烈日的考驗,在山坡、草原上的原野中,整片花海迎風搖曳生姿,並在白雲朵朵、藍天碧海的陪襯下,成群的斑蝶、蛺蝶、灰蝶穿梭在翠綠黃色小花間,將大地裝扮得五彩繽紛、多采多姿,表現天人菊強勁的繁殖力,也使得澎湖有「菊島」別名,成為澎湖的縣花。

    澎湖島嶼因地勢平坦,完全沒有天然屏障,島內無高山、溪流、湖泊、森林等自然地物孳息。在寒流來襲時,因怒濤狂風飛沙等惡劣的氣候狀況下,不適合農業發展。但因島上的草原覆蓋大部份的土地,在廣大開闊的草地上,經常放牧著成群的牛、羊等畜牧業。僅有的耕地面積,尚不足2千公頃,且全部是旱田,以蕃薯、落花生、高梁等三大作物為主。當地農民使用硓古石珊瑚礁岩或玄武岩塊,砌疊成一畦畦的擋風牆,狀如蜂巢,俗稱「蜂巢田」,成為當地農田特色。田地內也有種植稜角絲瓜、嘉寶瓜、哈密瓜等三大瓜果類季節性農作物,是本地農產品的三大特產。另外,因強風日曬之因,不管在田裡辛勤工作或在鄉間小路駕著雙輪牛車的農民,在海港內縫補、整理漁網的漁民,在漁廠旁曬魚乾、丁香魚、魷魚、小管、鎖管、花枝的工人,在海邊撿拾貝類、抓螃蟹、挖海菜、刮海菜、採石花的村婦,大多穿著長袖衣服、長褲,頭戴遮陽帽,臉部以布巾緊密圍裹,只露出雙眼,以防止夏日的豔陽高照或冬季風沙、海風的吹襲,此種蒙面女郎也成為澎湖特有的人文景象之一。

    旅遊是一種生活美學,戶外度假要敝開心懷,保持愉快歡樂的心情,才能發掘暗藏在每個不起眼角落的美景。旅遊攝影也是一種增廣見聞最好的紀錄方法,如果能盡情融入當地的風土民情中,並事先瞭解其來龍去脈的原由,充分認識其民俗文化自然生態的特質,才能充分使用相機捕捉屬於澎湖特有的人文景觀的特色,將瞬間剎那間變成扣人心弦的藝術作品,表現作者的內在情感,創作出心靈深處的情境,體驗身心合一的美化人生所獲得無限樂趣的真善美境界。個人非常榮幸能參加台北攝影學會主辦的97年度澎湖深度人文攝影行。在此,我要深深感謝簡榮泰老師的精心策劃和攝影指導,謝美華執行長、童迺迪助理的全力協助,使得此次知性與感性的攝影旅行收獲滿載。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