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攝影#586期
〈〝我是人,我愛自然〞系列〉
美,不是眼見,而是發見(1)
撰文.攝影◎謝明順(攝影教育工作者)
自然界中存在著無數的天然景觀,大如山林風水、小如一沙、一草、一木,自盤古開天以降,在在都與人類共生、共存、共融在一起;亙古以來,彷彿絲毫沒有改變,只是多數人看待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一如每天呼吸的空氣一般:沒有感覺又欠缺知覺,幾乎已經忘了她的存在。或許,只有在溺水、火災和激烈運動等關鍵時刻,我們才會驀然發現:原來空氣是存在的,而且攸關我們的生死和生命力。
留日研習攝影、設計和廣告時,由於經常接觸到日本風景攝影家充滿民族風格的作品以及相關的評語、論文等著作,才真正領悟到,表現二維影像的攝影作品,最重要的元素,除了「空間感」之外,「空氣感」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原來,空氣雖然看不見、摸不到,卻可以感受到,例如看見有人割草、吸烟、運餿水…時,肯定嗅覺會告訴我們現象;然而,換上攝影時,我們將憑藉什麼訊息,才能體會到「空氣感」的況味呢?
雖然各人的感受不盡相同,但是「空間感」對照於「空氣感」依然是攝影人比較容易體會和採納的手法之一,理由很簡單,只要透過明暗、層次、對比、透視…等造形元素的活用就OK了,關鍵點是,到底什麼題材,配合什麼元素才能「心想事成」,「一針見血」地建構出心儀的作品呢?秘訣是:追根究底、鍥而不捨地去「發見」。
以下的範例和說明,基本上只論及如何將「發見」到的素材,透過「空間感」的表現,建構出另類或有意味的形式為主軸,個人「觀察力」和「創造力」的高下,始終是作品優劣的分水嶺,這一點必須銘記在心。
Demo A 一桶天下/桃園陽明運動公園.2012
素材:垃圾桶/垃圾包/圍欄
主旨:視覺動線有進路 環環相扣不含糊
導覽:對於「美」的景物,共識愈多,愈有實用價值,也愈容易落入「俗美」的地步,風景名勝就是最好的例子。當我們看到了一張唯美的作品時,心裡想的是,這是鳴沙山、九寨溝、野柳女王頭,或是碧潭吊橋,拍得愈美,愈像風景明信片,會因此留下深 以垃圾為主體的作品非常少見(註1),主要是觀念問題,刻板印象是這種又髒又亂的東西,根本不可能成為題材,何況,怎麼拍都無法呈現「美感」,真的嗎?
美不是親眼所見,而是透過觀察、判斷而發見到另類的、陌生的「美感」才是。
當我們欣賞Demo A這張作品時,基本上視線將從右下大橢圓轉移到左邊小橢圖,再移位到垃圾包上(事實上,垃圾筒都是圓形,大小也一樣,透過使然),由大而小,由近而遠,形成了美學所言的三角形視覺動線,這種隱喻的進程產生了律動,也超越了二維空間的制限,尤其是斜形矮欄把雙桶劃分為兩個世界,上邊侷促,下邊寬廣,一個桶掌控了一切,故名「一桶天下」(一統天下雙關語)。
Demo B 生命圓舞曲/關渡台北藝術大學.2012
素材:圍籬/彩繪/枯樹/葉片
主旨:枯枝敗葉齊淡定 同心圓中顯生靈
導覽:使用廣角焦段,逼近圍籬彩繪,藉以營造出寬窄不一的層次變化,增強弧線的能量及動量。作品的反差及暗調中的漸層效果,均透過細心的電腦後製,最終意圖是展現出視覺張力及生命力。
Demo C 誌在人在/台北市 國父紀念館.2012
素材:交通號誌/101大樓/電線桿/屋頂/樹
主旨:十次車禍九次快 貪樂一時災難來
導覽:以館內速限15公里之標誌為主體,裁切下方之立桿以淡化其功能性意涵。相機逼近,以廣角焦段誇大圓形面積,但鏡頭儘量對準標中心,以免變形而影響其權威感。遠方101的導下,旨在暗示我們,「永遠不要超速」 行車。左邊狀似樹幹之長物其實是路燈焊,是本作品之伏筆,有如交通標誌之立桿,畫面雖然冷峻,立場卻絕對嚴明。
Demo D 巨鷹傳奇/台北市 國父紀念館.2012
素材:101/紙鳶/旗桿
主旨:爭鋒迷失方向 平飛重返家鄉
導覽:一日清晨於國父紀念館健行時,忽見一中年男子在無風中正操緃紙鳶(風箏)飛行,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動作,拍下這張老鷹與旗桿、高樓共舞的快照。紙鳶近在眼前,但與遠方細長的101相較,卻令人感到巨大無比,因緣際會的巧遇,讓我發現了陌生的美感和意外的驚喜;平飛的老鷹好像找到了回家的路。(造形心理學:主體動向指向右邊是回家,指向左邊是出門(只作參考,非正解)
Demo D 不卑不亢/關渡 台北藝術大學.2012
素材:路燈/白雲/高樹
主旨:挺立顯志氣,低頭示謙虛
導覽:2012年11月3日,北藝大外拍途中,忽見兩高樹之間的路燈,似乎正向著大樹行禮作揖,對照前方斜行而上的白雲,益顯出其溫順與平和,相當引人注目;於是,刻意上下位移相機,以燈頭對準樹幹之小段凸出物後,順意地按下了快門。這一個意外的發見,讓我想起了一位外國攝影家的名言:「人有時會沉默,但作品卻永遠在說話」,問題是,我們有沒有隨時啟動<發現>的心理準備呢?
Demo F 葉不落樹/關渡 台北藝術大學.2012
素材:小銅人/巨樹
主旨:樹大葉不落 自信繽紛多
導覽:北藝大校內站牌上有一座小銅人,往來行人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構圖時我恣意裁掉它的底座,並將上半身安置在天空最多的場域裏,意在增加主人翁的呼吸空間,並巧妙地涉入<空氣感>的表現領域中。透過<極簡化>和<擬人化>的雙重加持,“美是一種發見”的真諦,的確可以記上一筆。(後製時加重明暗對比,故葉片彷彿在繽紛飛舞中)
Demo G 樹在人偉/台北市 國父紀念館.2012
素材:白千層(二之一)
主旨:層層剥離自然律 千變萬化做自己
導覽:白千層又名脫皮樹,隨著季節、晴雨的變化,脫皮現象永遠是進行式。早上獵取的影像,也許不久已消失殆盡,不斷地觀察、拍攝,才可能發現到維妙維肖的人物或動物,人,因為樹而偉大(比喻人樹一體)。
Demo H 安分守己/台北市 國父紀念館.2012
素材:白千層(二之二)
主旨:狡兔有三窟 安分百憂無
導覽:由於樹皮為自然剥落形成的,看不出是何種動物是正常現象,不過,有眼、鼻、嘴和舌頭;的確令人嘖嘖稱奇;所謂安於本分,謹守其身(辭典對安分守己的註解),我們只消從這隻怪獸一副<心安理得>的神情上,絕對可以獲得肯定的答案。(兔有三窟,居不安易也)
透過不斷<發見>的手段,我們一定可以體悟到,素材、手法以及觀念,不僅愈學愈多、永無止境,而且,它們沒有正解,卻有無數的答案。(未完待續)
註1:
秦興和老師曾經以垃圾為主題,舉辦過<垃圾物語>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