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章
       

 

攝影創作時不可或忘的技巧-觀念

 

 

謝明順

台北攝影#584

攝影創作時不可或忘的技巧-觀念

撰文.攝影◎謝明順(攝影教育工作者)

 

    如果說,「觀念」就是一種另類的「攝影技巧」,或許會有很多攝影發燒友不以為然;他們抱持的理由可能是「觀念與技巧」只是一體兩面,前者屬於內在內隱,而後者是外在外顯的,不可混為一談-這樣的思考邏輯,理論上似乎沒有錯,然而,正是這種徧差的「客觀認知」,有形無形地影響到作品的理念化、深度化、議題化的進展,換言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作品構圖嚴謹、畫面優美、技巧層面也可圈可點,卻總是欠缺引人遐思、想像或震撼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癥結所在。

 辛苦經營的作品,如果給予觀者的印象只是短暫的「眼睛一亮」,接着就落入「過目即忘」的話,對作者而言,可真的是無法想像、情何以堪了。  

 個人在評鑑學生作品時,最常說的一句值得省思的話是:「別讓我只看到作品的美,卻看不到你的心!」

 令人欣慰的是,真正領悟到觀念/理念的重要,付諸行動、鍥而不捨的學生,如今在攝影的領域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教學時我經常強調,「技巧愈學愈少,觀念則愈學愈多」,這裡所謂的技巧,指的是經粹相機的機能或功能(例如:重複曝光、加減光、測光模式、景深控制……),而非源之於「觀念」的技巧,所以,愈學愈少,勿寧說是技巧先行的「宿命」,然而,如果以「觀念先決」為立基點,將「觀念」視為一種「另類的技巧」,繼而切入創作的話,不僅迥異的技巧愈學愈多,意外的驚喜和陌生的美感亦將如影隨形、長相左右;你終將了解到,原來,真正的攝影創作的樂趣和成就感,就在於你對「觀念指向技巧」的關鍵時刻到底領悟了多少。  

 這時候,影響「觀念」與「技巧層面」互動的最大因素就是「定義」,換句話說,對於眼前準備拍攝的主體(人物/景物/素材),你打算如何「呈現」?你的意圖、理念在哪裡?這一個節骨眼是促使觀念技巧化的罩門,因為,「你的定義代表你的演繹」,體悟這一道窄門,往後你可能就暢行無阻了。  

 譬如說,打算拍一塊巨石(會選擇這種既不美又不獨特的石頭為題材的人,對「觀念攝影」比較有概念),這時候腦中應該浮現出很多問題或可能性:

  •  表現出堅毅不拔的穩重態勢(量感為主,採光優先,注意明暗比例)。
  • 表達出傲然屹立的氣勢(立體感為主,攝角優先,注意仰角與廣角焦段的配合)。
  • 呈現細緻柔美的樣貌(質感為主,採光優先,注意石紋的走向與光源方向相反)。
  • 演繹另類的定意-把石頭拍得很軟(使用柔焦鏡?柔光鏡?擴散板?漫射光?正面光?刻意失焦或曝光過度?……)
  •  
  •  
  •  上列一到三項,充其量只是順手拈來的構思,全屬於技巧層面的問題,對攝影藝術稍有研究的玩家,應該很容易克服,唯獨第四項,除了出人意表的構思之外,最大的難題是並沒有任何蜘絲馬跡告訴我們,所謂「柔軟的石頭」指的是什麼?以及,讓從什麼角度下手,可以把石頭拍軟?另類的定義、議題,往往可以獲致意外的驚喜或陌生的美感;攝影與人生、人性及寫實環環相扣卻充滿着虛幻及不確定性,然而,它卻是最迷人、最值得鑽研的藝術,只是這樣的領悟,往往立基於「觀念優先」的發想上-這一點對於有意在攝影領域上出人頭地者而言,肯定是如假包換的至理名言。

 對於經常以「技巧」的高下來評斷「攝影功力」的人而言,貿然地改弦易轍,創作時以「觀念優先」來發想的話,的確有相當的難度;俗語說:關關難過關關過,踏出第一步,越過了第一關,峰迴路轉,從而步上康莊大道,其實一點也不難。

 依據個人三四十年來教學及創作的體驗,切入「觀念攝影」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法就是透過人與環境的結合,讓自己化身為畫面的主人翁或素材的一部份,一來讓「自戀狂」獲得撫慰/渲洩,二來立足於「觀念」的意圖、哲思、哲理……也藉由另類的影像建構而散發出迥異的「耐看元素」和「想像空間」。

 以下展示的「例作」,全部為配合本文之意涵而專程攝影的,雖非傑作,但肯定張張是「力作」。

  Demo A 謙卑/2012 7/28 國父紀念館

 巨石當道莫驚艷,退居一旁足堪憐。文學碑透過剪影處理、低角及特寫取景之後,搖身一變彷彿變成了一塊大巨岩,壓縮了原本高高在上的101空間,委曲求全,我見猶憐;另類的大小對比,的確令人驚艷。

  Demo B 聳立/2012  7/28國父紀念館

 委婉平順心自在,聳立意在會雲彩。同樣文學碑主體,因理念的不同,徹底改變了前景、主體大小、位置、攝角及焦段,令主角的101有了寬敞的空間,威風八面、氣勢萬千。 

  Demo C 樂活/2012  7/8 中山北路

 前進有動向,樂音處處揚。有道是:走什麼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我們可能找不到捷徑,多走了一些路,但因為方向正確,所以,依然可以到達目的地;多走的路不盡然是寃枉路,不僅增強我們的體力,也累積難得的閱歷和回憶,也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和驚喜呢。(註:自拍照,兩次列印特效。)

  Demo D 淡定/2012  7/28國父紀念館

 心靜若蒼松,老來無花欉。主體刻意擺出三角形樣式,並採取左右「類對稱」構圖,藉以彰顯主人翁心靜如水,屹立不搖的秉性。(註:自拍照,透過電腦後製,以高反差功能將剪影徹底黑化。)

  Demo E 開心/2011  翡翠灣

 打開心扉,擴大思維。透過細心的經營,讓左邊寫實的柵門和右邊虛幻的剪影,產生虛實共構的「浪漫平衡」。(註:自拍照,刻意將左手的姆指和食指露出畫面,藉以引發趣味性和想像空間。)

  Demo F. 冥思/2012  7/29國父紀念館

 我思故我在,結果自然來。很多人攝影時首先「想到」的幾乎都是尋找心儀的、喜歡的題材,接着以慣用的熟悉的構圖和技巧來作ending;「想」不等同「思考」,只有想而不思考,最關鍵的理念/創意自然不易浮現。試想,沒有透過「思考」的作品,如何奢望她會散發出「感染力」或「穿透力」?

 很多人不是不思考,而是不懂思考或不會思考,常常思考,從失敗中找哲理找創意,持之以恆,領會求變求新的真諦,不久的將來,思考達人肯定就是你。(註:自拍照,順光將筆者的剪影投射在圍籬的紗網上,前方亮色的枯葉、綠葉…自然而然地凸顯在人形的輪廓內。)

    Demo G. 迷糊/2012  國父紀念館 翠湖

 竹城之戰不歸路,一心迷糊,終生糊塗。背景是國父紀念館翠湖的石碑,順光取景,五指張開,以指尖全部落入紅色區域為原則,藉以暗喻一旦迷上麻將,勢將愈陷愈深,以至不可自拔,糊里糊塗的終了一生之意。(自拍照,單手構圖)

 創作時「觀念」先行,並不意味着作品一定高人一等或傑作連連;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立足點或切入點之後,創作意圖和興致普遍高漲,好作品產生的頻率自然增加。 

 以上七張範例,幾乎都是為了行文及說明上的需要,健行時就地取材、順手拈來的作品,姑不論作品好或不好,拍攝當時,我得到的快樂一點也不少。有氧舞蹈/帶動唱老師潘若迪說:「快樂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是喜歡自己做的事。」我相當認同這個觀念,總而言之,「做自己」永遠是藝術創作者之所以創作不輟、快樂不斷,樹立風格的不二法寶,值得大家的學習與效法。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