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章
       

 

攝影的傳承與突破-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教學回顧(上)

 

 

劉立宏

台北攝影#578

攝影的傳承與突破

  —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教學回顧(上)  

                 撰文◎劉立宏(中國魯迅美術學院 教授、攝影系主任)

 

 

摘要

    本文介紹了中國內地攝影高等教育的起步與發展,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創立背景,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對攝影系畢業生就業方向、不同方向的就業人數進行了統計分析,從攝影高等教育、影像文化傳播、攝影藝術創作等三個主要方面論述了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對中國攝影藝術生態環境形成做出的貢獻。

 

關鍵字:攝影高等教育 影像文化傳播 藝術創作

 

    上個世紀80年代,伴隨著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不斷增強,攝影藝術創作的主題得到了解放,攝影的功用也得到了拓展,因此,社會上對具有攝影技術實踐能力和攝影藝術創作能力的人才需求也開始增加。魯迅美術學院作為一個有著悠久藝術傳統的高等藝術院校在1985年面向全國招收了兩年制大專學歷的攝影幹部專修班,經過嚴格的考試,最後在新疆、廣東、雲南、湖南、安徽、河南、河北、內蒙古、山東、北京、天津和東北三省共錄取155名學員,首批學員於1987年畢業之後,奔赴全國各地從事攝影教育、攝影創作、影像文化傳播等相關攝影工作,也有些學員畢業後出國繼續深造和發展。首屆攝影幹修班對攝影技術、攝影專業理論與攝影創作實踐等探索在國內攝影界引起強烈的反響,並且對後來中國攝影高等教育和攝影文化傳播產生了重要影響。在舉辦全國首屆攝影幹修班的同時,魯迅美術學院開始籌建攝影系,經過廣泛而深入的調研和充分的論證,在攝影幹修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積累了一定的攝影教育經驗的前提下,中國內地美術院校中的第一個圖片攝影系於1987年春天在魯迅美術學院正式成立,同年正式納入全國文科院校藝術類高考招生計畫,從應屆和往屆高中畢業生中招收三年制專科生。1989年攝影系改為四年制本科,199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創建是在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順應時代的需求應運而生,時至今日已經25個春秋,攝影系培養出來的高素質攝影人才也從當年的星星之火發展到今天的燎原之勢,這個發展過程也直接影響了中國內地的攝影教育從貧乏不足到繁榮興盛。(圖1)

    攝影高等教育的教學實踐經驗是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最寶貴的財富,25年來形成了以人為本、學術自由的教育理念和系統科學的課程體系。截至2009年7月,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為攝影行業培養不同層次的攝影專業人才共計1161名,其中首屆幹訓班155名、攝影專科生72名、攝影本科生500名、攝影研究生32名、攝影藝術碩士3名、攝影研究生進修班畢業生38名、攝影繼續教育畢業生251人。為中國內地的攝影教育、影像文化傳播、攝影藝術創作、攝影產業等攝影相關行業的發展作出了大量的貢獻。下面本文從攝影系畢業生就業的三大主要方向對25年來的教學實踐和行業貢獻進行總結和回顧,即攝影高等教育、影像文化傳播、攝影藝術創作。

 

一、關於攝影高等教育

 

1.1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教育理念與實踐

    以人為本,學術自由,以培養合格的社會人為前提,從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出發,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具有自由思想、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高級攝影人才是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的基本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比如,設置人文必修課和理論實踐一體化的互動性專業課,聘請國際著名攝影家授課,組織社會實踐教學,定期舉辦人文與行業專家學術講座,定期舉辦師生作品展覽,採用觀摩與交流這樣多層次和立體式的教學方法,發揚魯藝的光榮傳統。由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關愛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專業生存能力和實踐教育理念,完成人才培養目標。攝影系始終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術氛圍,讓攝影系的學生和老師在寬鬆、開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教學和創作,通過整體的教學實踐和環境薰陶釋放學生的天性,培養學生對〝生命內涵的領悟〞。另外,系裏每年都請一些優秀的藝術家或學者作學術報告以及購進大量攝影藝術家的畫冊,使學生近距離的感受到大師或大家的魅力,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座標。

    整個攝影專業教學過程裏遵循三個過渡的原則:從造型藝術基礎向攝影基礎的自然性過渡;從攝影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向攝影表現、攝影技巧的強化性過渡;從攝影創作的藝術規律向拓展攝影表現風格、培養藝術個性的昇華性過渡。這也正是我們多年攝影專業教學的主要特色之一。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啟迪學生的藝術心靈,逐步擴大學生的藝術思維空間。在攝影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攝影系首先把攝影理論、攝影技術、攝影語言和攝影創作作為教學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情況把不同方面的教學重點進行有機地結合,同時關注攝影科技和攝影理念的發展與時代的需求,適時調整補充教學內容,完成攝影專業能力的培養。攝影系還注重培養學生建立個人攝影理論的知識框架,豐富理論結構,比如,以攝影史論、傳播學、攝影美學等學科為基礎,完善學生進行攝影創作實踐需要的相關理論知識,以攝影美學為中心,把握攝影藝術的基礎理論、技法理論和藝術創作的思想方法,強調基礎理論的系統性,提高綜合審美素質和修養,在攝影創作實踐教學中深化攝影理論,把攝影理論與攝影創作在教學中融為一體。另外,攝影系也注重學生攝影造型能力的培養及視覺語彙的積累,使學生通過對攝影基礎理論的學習與基本技能實踐的把握完成對攝影本體語言的認知。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把攝影理論的系統性、攝影實踐的階段性和攝影技術技巧的科學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通過相應課題的攝影訓練和主題創作形成攝影造型能力和獨特的視覺語彙。(圖3)(圖4)(圖5)(圖6)

    攝影系在專業教學中也十分強調對於當代社會的關注,啟發、引導和鼓勵學生形成攝影創作的個性特點,培養學生獨立的觀察和創作能力,並且通過商業攝影和報導攝影等課程得到具體的訓練。希望不同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注重學生個人藝術思維體系的建立、培養與完善。在藝術攝影的創作方面以自我觀看為方式,以攝影大師為範本,啟迪和培養學生的藝術觀念,強調學生個性化藝術語言的形成。在技術方面,以傳統攝影為教學中心環節,把握數字攝影的最新技術前沿,一方面關注數位攝影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數位攝影的技術優勢,另一方面仍然保持傳統攝影在教學環節上的中心地位,使學生科學地認識數位攝影和傳統攝影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培養學生攝影實踐創作手段的多樣性。(圖7)(圖8)

    攝影術發明至今已170餘年,在歐美已發展的相當成熟,在我國攝影作為一種越來越時尚的文化形態,是外來文化和高科技與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和審美意識相結合的產物。為了使攝影教學既有自我特點,又要有領先發展地位,我們採取了請進來和走出去的雙向學術交流,系裏也定期組織老師去歐洲考察攝影教育與攝影創作的最新動態,派送專業教師去法國、德國進行專業交流和學習,同時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國內外專家來系裏講學,從90年代初開始,我們相繼邀請了國內外多位著名攝影家來我系講學。另外,為了使學生能夠得到較為長期系統的學習,最近幾年,我們系還聘請了著名攝影家和攝影理論家擔任課座教授,定期完成相應的教學工作,這樣不僅使學生受益,教師也在助教中收穫頗多,而且隨著攝影教學在開放、自由的學術交流氛圍中展開,教學體系也變得逐步完善。

 

1.2 對中國攝影高等教育的貢獻

    從首屆攝影幹訓班開始,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就在不斷地為中國攝影高等教育、攝影中等教育(中學、中專、職業學校)、攝影行業培訓機構培養輸送師資力量。到目前為止,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已為內地50多所專業藝術院校、綜合大學培養輸送了攝影教育專業人才,魯美攝影系畢業生任職的主要高校包括中國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吉林藝術學院、新疆藝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湖南大學、深圳大學、東北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工程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林業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哈爾濱師範大學、哈爾濱大學、山西大學、延邊大學、遼寧師範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大連交通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瀋陽音樂學院、鞍山師範學院、遼寧工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山東輕工業學院、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武警北京指揮學院、湖北師範學院、長沙民政學院、江蘇省技術師範學院、海口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大連外語學院、上海建橋職業技術學院等,遍佈大江南北,並且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已成為所在院校的院系領導、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活躍在中國攝影教育的第一線。下表是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全日制本\專科畢業生從事攝影高等教育工作人數逐年變化的圖表。

    攝影系不僅為中國攝影高等教育提供了專業師資隊伍的保障,而且為申辦攝影系或攝影專業的院校提供了專業課程體系、實驗室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參照經驗,通過在高校任教的畢業生與母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更加有效地增進了魯迅美術學院攝影系和其他開辦攝影專業的院校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學習,共同促進了中國攝影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 、影像文化的傳播

 

    從廣義上來說,所有從事影像相關工作的畢業生都是影像文化的傳播者,高校教師、媒體從業人員、獨立藝術家或商業影像製作的個體經營者等等,只是傳播的方式有所不同;從狹義上來講,影像文化的傳播特指在媒體這樣專門的資訊傳播單位從事相關的影像製作工作,本章則是主要對我系畢業生裏這類狹義意義上的影像文化傳播人才的專業發展狀況進行探討。隨著視覺文化的迅猛發展,攝影藝術與大眾文化、消費社會之間的關係顯得日益密切,並且彼此之間相互促生,攝影不可避免地成為市場經濟下面一個非常重要的交流和傳播的手段,因此,從攝影系開始有畢業生起,媒體便成為畢業生們最大規模的就業走向。今年是攝影系建系25周年,我們再度追蹤並統計了一下各級畢業生的就業現狀,結果是,這麼多年來在媒體就業的人數大約占畢業生總人數的52%,而媒體包括了各個電視臺、電臺、報紙和雜誌社等等。

    具體來說,首先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即攝影系建系初期畢業生中便出現了大量的媒體從業人員,一方面因為當時的個體受到制度的約束仍然很大,而媒體那時對於員工的聘任方式是典型事業單位式的,所以對於畢業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此類的〝公家單位〞像各地文化館、美術館和圖片社、電教館每年也同樣吸引很多學生,但是到其就業的人數遠不及到媒體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另一方面,攝影本身的紀實性特徵使得它從誕生之日起便具有突出的資訊傳播作用,這門藝術形式天然地與媒體有著密切的關係;再有,全國各高校的影視教育並沒有大規模地開展起來,所以當時媒體就業人員的來源比較多元,而發生在80年代中國的〝文化狂飆〞運動使得相關部門十分注重對媒體從業人員藝術修養的考察,因而,攝影系的畢業生在美術院校所訓練出的良好藝術感覺使得他們佔有了一種特殊的優勢。到了90年代,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和國家各個產業的結構性調整,畢業之後去文化館、電教館這類單位工作的學生漸趨減少,但是每年攝影系從事媒體工作的畢業生始終保持一定數量,理由是市場經濟下都市文化的急劇擴張使得媒體對於就業人員的需求大量增長,儘管媒體中的很多職位從終身制變為聘任制,但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時代氛圍和實際情況使得人們不再特別地要求原來事業單位的待遇方式,因此,仍舊有很多學生畢業之後選擇了在媒體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和〝南下〞之風的興起,畢業生開始考慮把就業的地點轉向沿海附近那些經濟發展快速的城市,南方地區的媒體成為他們在自我發展設計過程中除了北京、上海這些傳統大城市之外的一個新選擇,比如很多學生畢業之後去到《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新週刊》等媒體工作。也有很多畢業生對於外地工作單位的首選地點還是文化藝術氛圍濃郁的北京,但因為在北京人才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高校設置的門檻也較高,所以在媒體工作的畢業生人數要遠遠高於在高校工作的人數,很多人成為所謂的〝北漂〞,而在南方城市,我們的畢業生進入高校的比率則要高很多。(圖13)(圖14)

    新世紀之後,攝影高等教育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張,很多綜合性院校開始設置攝影專業,把攝影作為普及藝術教育的一門重要專業,攝影系的畢業生因其所具有的較強專業素養從而受到各個高校的青睞,在畢業於2003年到2006年的學生中,有很多人在這次攝影教育的擴張形式下進入全國各個地方的高校工作,而攝影系畢業生的就業地點在中國版圖上由此顯得更加廣闊和分散。跟進入高校工作的畢業生相比,大部分選擇在媒體工作的畢業生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以及沿海附近的經濟發達城市,比如《中國攝影》雜誌、中央電視臺、新華社、《新京報》、上海東方電視臺、《上海第一財經報》等等,尤其是2005年之前。在2005年之後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選擇留在瀋陽或者自己家鄉的媒體工作,而在外地工作的畢業生大多或者是得到機會進入高校,或者是選擇在北京這種文化氛圍濃厚的大城市裏飄蕩,成為所謂的獨立藝術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內地高校不斷擴招,而在這種洶湧的擴招狂潮中藝術院校也不能免俗,原來的精英式教育逐漸地式微,儘管在美術院校攝影專業跟其他專業相比帶有很強的應用性,但是在應付愈加激烈的就業競爭時仍覺壓力重重,因此,面對這種情況,更多的畢業生選擇了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在自己的家鄉畢竟擁有的人脈比較廣,就算是啃老成本也相對較低,另外還有很多同學在本科學位含金量不斷降低的情況下選擇在家復習考研,希望能夠通進這種途徑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或者延遲就業的壓力,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中國傳統人情社會裏的關係資本再度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國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在某種程度上不再像前些年那麼容易,而是相對穩定,很多想通過受教育來改變自己命運的學生則遭受了更多的挫敗;另一方面,新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市場的繁榮景象激發了美術院校的學生成為〝獨立藝術家〞的衝動,因為一旦成功他們就可以名利雙收,並且符合藝術家傳統的自我精英定位,就算不能成功,靠著藝術市場的大好形勢,從事相關工作的收入也足夠支撐自己的生活,不過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逐漸規範,這種〝獨立藝術家〞的成本和風險也日漸提高。(圖15)(未完待續)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